國際學校生在國外寄宿學校常遇的問題?
“如果我去美國讀寄宿高中,我就會失去本可以和家人一起度過的4年時光。”一位12年級高中生說,她從2年級起就在上海的一所國際學校——Concordia 上海協和國際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就讀。
許多家庭正在考慮走國際教育這條路,面臨的選擇是:是讓孩子在國內的國際學校就讀,還是將他們送到國外寄宿學校?這個決定通常受多種因素影響:父母和孩子是否準備好讓孩子出國?孩子是否足夠獨立,能在沒有家人陪伴的情況下自我成長?他們在社交和情感上是否準備好,去適應一個全新且高度結構化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居住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面對眾多優質的國際學校,我們不禁要問:是否還有必要將孩子送往國外的寄宿學校?這樣的選擇是否真的值得?在探討這個問題的答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國際學校和國外寄宿學校各自的特點。
情感與社交發展的影響
在擇校時,一個核心考量是學校如何支持孩子的情感和社交成長。研究表明,孩子通過與家人的穩定聯系,能夠培養關鍵的社交技能、自信心和適應力。然而,在寄宿學校,學生可能會失去這種家庭支持,進而面臨情感上的挑戰。英國學者心理治療師Joy Schaverien 指出,寄宿學校的學生常常發展出“應對機制”,這可能表現為情感上的疏遠或行為上的變化,影響他們成年后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相比之下,在上海,Concordia這樣的國際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家庭支持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美國進行過一項“全國青少年到成人健康縱向研究”,結果顯示,與父母關系良好的青少年更有適應力,并且更少參與風險行為。在父母所在的城市上學,學生們能從持續的家庭陪伴中受益,這有助于他們在學術和個人成長上取得成功。
大學準備與學術表現
對于一些家長來說,寄宿學校的吸引力在于它們的學術嚴謹性以及在大學錄取中的潛在優勢。然而,許多寄宿學校中的高壓環境可能會導致學生需要適應特定的模式,有時這會壓制他們的個性和個人發展。這種為了符合某種特定標準而產生的壓力,可能會限制學生接觸不同觀點的機會,而這種接觸對于培養一個均衡的世界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國際學校更多會在尊重學生個性優勢的同時,提供均衡的教育環境,幫助學生為大學生活做好準備。舉個例子,上海協和國際Concordia的高中生,他們在學業上達到了與頂尖寄宿學校畢業生相當的水平,學校提供的個性化的支持培養了學生獨特的才能,并鼓勵他們終身熱愛學習。
上述信息來源:各學校官網和簡介
社交發展與同伴影響
正如 Joy Schaverien 所指出的,寄宿學校的學生經常會遇到一個獨特的社交結構,這個結構鼓勵他們遵循特定的文化或學術規范。雖然這種結構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性,但它也可能限制學生發展真實自我感知的能力。而在國際學校,學生們受益于一個更加多樣化的社交環境,他們可以探索不同的興趣,并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伴建立聯系,這有助于促進健康的社交發展。
例如,一位曾考慮轉學到國外寄宿學校的Concordia學生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因為她覺得目前的學校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教育體驗。她在回顧自己的選擇時說:“我明白為什么有人會選擇寄宿學校,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或者能提供更好的大學選擇。但老實說,我在 Concordia 待了十年,我在這里獲得了和寄宿學校相同的體驗。”
對她而言, Concordia 提供了一個充滿支持的社區環境,同時沒有減少家庭的參與度,這讓她的家庭能夠積極參與塑造她的價值觀和信仰,這是她社交和情感健康的重要部分。
做出適合的選擇
歸根結底,選擇國際學校還是寄宿學校應該基于對孩子和家庭整體最有利的因素。父母應該考慮情感健康、社交發展、學術自由和文化聯系等方面,以做出一個能夠讓孩子蓬勃發展的決定。對于許多家庭而言,選擇留在國際學校,意味著在保持緊密的家庭和學校社區聯系的同時,也能在支持性的環境下平衡學術和個人成長。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