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融花:元宇宙的數字概念
元宇宙的概念有著從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生產關系等不同角度的構想和解讀,但有一個基本共識是,“元宇宙”本身并不是新技術,而是一個由5G、虛擬現實設備、人工智能、動畫引擎、區塊鏈等前沿數字技術所集成設想出來的科技形態。就像大家如今隨處可見的“因特網”,它也是由網絡通信、音視頻流處理、超文本語言等一系列信息技術所集成發展出來的科技形態,而回顧“因特網”概念的整個實現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也正是它所集成的那些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不斷被有效整合的過程。因此,只要元宇宙所集成的那些數字技術也還在不斷地取得研發進展并被有效整合,那么元宇宙概念就絕不是“泡沫”,而是一張必然會被推動實現的科技藍圖。
而眼下,元宇宙相關的數字技術事實上一直在發展和整合。例如,這兩年掀起的虛擬人熱潮,實際上就源于于云渲染技術和三維人臉重建技術的整合突破,但是,當時的虛擬人還普遍缺乏智能互動的能力。而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出現,則又可以很好地彌補了虛擬人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所以眼下業界真正要面臨的問題是,要如何準確地了解產業技術動態并能夠迅速地適應調整。當然,元宇宙概念最終迎來產業爆發,可能還需要數年左右的時間,但這并不是說元宇宙不會被“不斷實現著”。
那么,我們要如何看待知名互聯網企業在之前元宇宙發展布局中的“失敗”呢?
如果從信息技術行業的發展過程來看,我們就能發現,盡管很多大企業都想搶占下一代技術革命的高地,但他們不太容易成為技術革命的最終領導者。例如,IBM早在1994年就上市了第一款智能觸屏手機Simon,但最終還是因為產品昂貴、移動網絡尚待發展、企業財務失血等各種原因而沒有繼續做下去。
元宇宙畢竟屬于一項創新的事業,既然是創新,就要考慮好如何面對失敗,這一點大小企業人人平等。所以對于元宇宙這樣的超前科技概念,企業的研發投入本應是謹慎且是可持續性的。但是,大企業在擁有雄厚實力和卓越人才的同時也面對著巨大的經營壓力,這些壓力來源于上市公司市值、內部論證、股東期望、市場競爭和大眾反應等等。在實力和壓力的雙重推動下,有些企業的元宇宙研發變得很激進,甚至演變成一次性大量投入并期望快速見效的豪賭,這樣一旦遇上失敗也會引發雪崩式的災難,出現大量的裁員和企業架構調整,高額的財務損失也會使得人們談“元宇宙”色變。
所以,一些大企業裁撤元宇宙業務,并不意味著元宇宙本身“做不了”,而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在處理創新失敗上有著更大的挑戰。也有的企業原先以運營見長,在創新管理方面稍有短板,他們可能更適合那些可以更快落地的技術。另外,我們也不能以偏概全地否定他們在元宇宙領域的堅持和成就。例如,Meta在調整激進的研發計劃后依然在元宇宙領域活躍,蘋果的Vision Pro揭示了元宇宙設備發展的新思路,國內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元宇宙相關的優秀企業,這些都極大推動了元宇宙生態的整體發展。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